中国马列毛主义统一战线联盟January 19, 2024
近两三年以来,国内工人运动形势风起云涌,以tg为典型的线上左翼日益发展壮大,几个左翼群组人数迅速膨胀,以各群组为依托的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与此同时,这些组织因为对于当前面临的形势的认识不同,对于当前工作的策略和路线不同,分成了不同的派别。有些派别侧重线上的宣传和组织工作、线上培养“代办员”,有些侧重线下工作;有些侧重学生工作,有些侧重工人工作;有些侧重像列宁搞“火星报”那样去搞全华政治报,有些强调在工人的外围搞政治灌输,有些强调融工策略。
不管是何种派别,都具有一个一致的认识,那就是应当改变现在线上左翼手工业小组的状态,向先锋队的方向发展。
那么,我们就以这一个具有共识的切入点即如何往先锋队方向发展来展开讨论:
1、小组到先锋队转变的核心矛盾
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苏共和中共党史,看看从小组阶段到先锋队转变的核心矛盾到底在哪里?
苏共党史的启示
苏共党史中从小组阶段到先锋队阶段的重要转变首先发生在列宁的“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一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萌芽阶段,列宁后来在«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这一小册子中对这一时期的活动经验做了总结,提到了如何从宣传转入鼓动工作的具体方法:“在工人中间进行鼓动工作,这就是说社会民主主义者要参加工人阶级的一切自发斗争,参加工人为工作时间、工资、劳动条件等等问题而和资本家发生的一切冲突。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自己的活动和工人的实际日常生活问题结合起来,帮助工人来理解这些问题,使工人注意到各种极重要的非法行为,帮助他们把他们向雇主提出的要求规定得更明确、更切实,发展工人们对于本身团结的意识,对于全体俄国工人共同利益与共同事业的意识,使他们了解他们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军队一部分的统一工人阶级。在工人中间成立小组,使他们与社会民主主义者中央组织发生经常的秘密的联系,印发工人刊物,组织各工人运动中心地点的通信工作,印发鼓动传单和宣言,训练有经验的鼓动工作人员,——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者的社会主义活动方式大致就是这样。”
在后面列宁还阐述了在工人中的经济鼓动和政治鼓动是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的,是发展无产阶级自觉所必需的,是为领导俄国工人的阶级斗争所必需的,能够唤起工人觉悟,组织他们,使他们遵守纪律,教育他们进行一致行动并为社会民主主义理想而斗争。列宁还指出,把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加强民主运动和政治斗争,使它接近人民群众的实在利益,把政治问题从“知识界的狭小书房”里拿到街上去,拿到工人和劳动阶级中间去,把关于政治压迫的抽象观念,改成政治压迫最使无产阶级痛苦的那些实际表现,而社会民主派就是根据这些表现来进行鼓动工作的。
而且结合这样的鼓动工作,列宁建立的“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组织架构是“委员会-区小组-工人小组“的架构,而工人小组不仅部分由工人组成,而且是在各工厂进行活动的。
中共党史的启示
中共党史中提出党“由宣传小团体的工作进到鼓动广大的工农阶级和一般的革命群众的工作”的转变发生在中共四大期间。
我们先看一下中共四大前所面临的问题。在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的规模小,组织发展很缓慢。二大召开前夕党员数量为195人,1923年6月三大召开前党员数量为432人,到同年11月不过增加了百余人。
另一方面,基层组织“内部涣散,等于没有组织,工作毫无起色”,以上海为例,上海基层党组织有上海大学、闸北、老西门、法租界、虹口五个组,按照党章规定各组至少每星期开会一次,但是实际上1-5月“惟第一组开了三次会,第二、三组只开了一次会,第四、第五组一次会也没有开过”。
1925年1月召开的中共四大上提出“组织问题为吾党生存和发展之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大会修改的党章明确党的基层组织是“支部”;大会«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指出,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就必须“由宣传小团体的工作进到鼓动广大的工农阶级和一般的革命群众的工作”,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扩大党员的数量,实行民主的集权主义,巩固党的纪律”;最后«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还明确了支部的职责,一是教育、管理和发展党员,二是开展群众工作,对他们进行政治上的引导、教育。
几个月后,以五卅运动为标志的全国性群众运动高潮来临。中国四大的这些决定为党在组织建设,特别是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做了必要的思想准备和制度准备,从而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对群众运动的掌握,使自己的基层力量突飞猛进地增长。
随着基层组织建设的不断推进,党的领导机关在1926年7月的第三次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前后发布«支部的组织及其进行的计划»等系列文件,对基层组织的建设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思考和部署,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基层组织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这个关于基层组织建设的认识的内容是:
1、明确建设强大的基层组织是共产党的基本特点。共产党“与其他的一切社会党的组织根本不同之点,就是它的基本组织是支部”。
2、支部最重要的意义或功能,就在于它是群众的核心,“是党在各种社会中之核心”。“支部”与“分部”的最大区别,在于“分部”只起到教育党员的作用,而“支部”却是所在社会组织或区域的核心。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是集合这许多社会的核心而成为一个党。建立支部是在群众中建立党的基础,从而党通过支部来接近群众联系群众领导群众。
确立支部就是群众的核心这一观点,就意味着支部必须尽可能地联系群众,向群众做宣传工作,并通过关心群众的各种切身厉害的问题,来引起群众对党的了解,由此乐于与党接近,并愿意接受党的领导。
3、对支部建设做出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具体操作的规定。«支部的组织及其进行的规划»对于党员教育的内容、开展群众工作的方式与技巧、支部生活的内容和程序、支部书记的职责等给出了具体的规定,使全党的基层化建设提高到了制度化的水平。
4、提出了必须发展党内民主的思想。
5、提出了“一切工作归支部”的口号。这一口号的含义是“把党的真正基础建筑在各支部上面”,“把党的基本工作责成各支部,建立每个支部的活动工作,在每一个支部里实行分配工作……使各支部里都有全党形式的各样工作”。总体来说,只有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核心作用,党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的坚决支持。对此,连共产国际都高度评价中共七月扩大会议的有关决定即“党的整个组织工作应当是根据实际任务把党员和非党群众团结在党的政治口号周围。党的极其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吸引每个党员投入到贯彻执行行动纲领的工作中,而且这项工作基本上应通过支部进行”是“完全正确的”。
获得权威在后面总结的“三勤三化”也是要求党员到群众中去做工作,与群众打成一片,在群众中建设党的基础。中共一直把“群众工作”作为党的法宝。
中苏两党在这一阶段总结的小组阶段向先锋队阶段转变的核心矛盾其实是相似的。我们可以用中共后来总结的“分部”和“支部”的概念来清楚地说明。所谓的小组阶段,实际上主要是扩张党的“分部”,也就是主要在知识分子和少数先进工人中发展、教育党员;而“支部”的建立就是要求真正要到工人中开展鼓动工作,要把自己的活动和工人的实际日常生活问题结合起来,要参加工人阶级的一切自发斗争,用经济鼓动和政治鼓动结合起来的方式启发工人觉悟、建立组织,从而形成统一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简而言之,就是要开展起群众工作,在群众中建立党的基础,使得党能够通过支部来联系群众领导群众。
2、以群众工作为标准考察线上各条路线的发展情况
既然群众工作才是从小组阶段发展到先锋队阶段的一把关键钥匙,那么我们不妨再去反思一下线上工作到底距离群众工作有多远?
从线上工作的对象而言,线上工作主要限于知识分子群体,线上左群吸引的主要是有左翼倾向的知识分子,多数知识分子是以独立个体的身份参与线上工作,线上与线下几乎完全分离。
从线上工作的内容而言,主要是做一些宣传工作,即使有一些简单的组织活动也是知识分子的组织活动,采取的活动方式以读书会为主。至于线上的组织程度是否紧密,有没有结合实际生活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其实一眼就可以识别出来。
群众工作也像是一面照妖镜,可以照出各条路线的缺点。
纯线上组织的缺点已经不言而喻了。
对于“政治报路线”而言,如果没有深入群众之中,“政治报”的内容如何能做到与群众生活紧密结合?又有什么渠道能够保证使报纸送到群众手中?又如何去引导群众的阅读、收集群众的反馈?不能仅凭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觉得办出报纸就一定保证质量、渠道和效果吧?
对于“外围政治灌输论”路线,首先纯政治灌输与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中的路线并不相符,其次我们不妨思考一个常识问题:仅仅依靠知识分子在外围的宣传能够完成紧密结合工人生活的任务吗?能够取得工人的信任,并在群众中展开宣传吗?群众工作需要长期耐心细致深入的工作,仅仅在外围与自己成为工人、在工人中间开展宣传哪一种更有效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吗?
3、融工路线与其他路线的关系、融工的必要性
很显然,如果需要完成从宣传小团体到鼓动“工农阶级和其他一切革命群众”的转变,完成从小组阶段向先锋队的转变,真正需要做到的是开展群众工作,而唯有融工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其他的路线不是不可以做,“政治报”可以办,“外围灌输”可以做,“工人夜校”也可以办,甚至纯线上的组织,只要能够起到传播、宣传马列毛主义思想都是值得鼓励的。但是“政治报”、“外围灌输”、“工人夜校”均只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导入工作,效果必然有限,真正能够开展起群众工作、能够完成从大家所共同追求的小组阶段向先锋队转变的目标的必然只有融工这一条路,其他路线最终必须要以融工为自身的完成形态。这一点是由中苏两党的宝贵经验所证实了的,即使在新的时代、新的环境下,这条路径的基本原则仍然是成立的。
我们能看到在论战中,有些谈“政治报”、“外围灌输论”的对于融工实际上持自相矛盾的态度。在谈对融工的看法时,他们一会儿以融工会导向经济主义去拒绝融工;一会儿却又提出,融工需要同时兼顾繁重的劳动和艰巨的灌输任务,只有“苏维埃超人”才能做到。前一种是完全否定,后一种则是觉得应该做但标准太高难以做到。就前一种而言,我们举的中苏党史中的重要经验已经足够充分说明,不需要再花大篇幅去论证了。
我们真正要讨论的是后一种说法,这种说法的矛盾也是很鲜明的:我们在先锋队的建设中必然要发展和组织起先进的工人党员,难道他们入党了就马上脱产了?他们难道不仍然要承担起所谓的“苏维埃超人”的工作?既然他们能够承担,那我们这些自称”先进“的知识分子就不能做到?在tg上难道没有涌现出很多能够用各种休息间隔完成这样的工作的案例吗?他们难道不是已经做到了把经济鼓动和政治鼓动结合起来吗?如果他们做到这样的程度还不够好,我们应该去继续改进融工路线,还是应该以他们做的不好为借口,把融工路线直接打成“经济主义”,要求避开融工路线,选择其他看起来轻松但是根本不能完成目标的路线呢?那些张口闭口列宁著作的同志们,你们的“经济鼓动和政治鼓动结合”的路线在哪里呢?实际案例和成果又在哪里呢?
有同志还挖空心思找到一个所谓的“失败”的案例,但是这个案例中无数自相矛盾的点无法自圆其说:
1、一方面说厂外合法平台搞读书会和法律宣传失败,一方面说厂外合法平台从文娱类社团和交友转向法律宣传和经济斗争后,工作也开始取得成就,厂外合法平台到底成功还是失败?
2、文章说A同志从厂内转向厂外,与此同时厂外工作开始取得成就,然后A同志就退出了。应该总结为厂外工作有问题还是A同志自身的一些个人因素导致退出?
3、A同志工作没有打开群众面,最终退出了;但是有打开群众面的案例,A同志的个体经历能否代表所有的融工工作就必然会失败,所有人必然都会退出?A同志失败的教训固然要吸取,那其他同志的成功经验是不是也应该吸收?只凭一个失败退出的A同志的经历能否否定整个融工路线?
4、A同志的团体在“反右”之前不敢以安全为名不敢组织工人斗争,同志话请不要说半句,那“反右”之后呢?不管A同志的团体如何,至少我们看到线上有许多其他团体的案例都是直接主动发起斗争的,那A同志的团体又能否代表整个线下融工的所有团体呢?
在这个案例之后,该同志因此总结了一些融工路线中的错误,比如只重视合法平台,比如灌输只重视“权益和工会意识”灌输,这些靶子固然是可以打的。但是,打完靶子之后,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不要只做合法平台,可以做无定形的平台;不能只灌输“权益和工会意识”,要能够进一步深入到社会主义灌输。而且这些线上的案例都已经做到了。
可是该同志马上笔锋一转,一边大谈政治鼓动,一边又说要“政治鼓动和经济鼓动同时进行”,可是翻来翻去,该同志的几篇文章不是大谈先建党,就是大谈政治教育,所谓的”政治鼓动和经济鼓动同时进行”又到哪里去了?该同志反复谈“融工的不足”,那该同志是否赞成融工?外围做政治灌输是否叫做”融工”?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能得到的结论是:如果不认可融工是展开群众工作的必须路径,那必然无法完成向先锋队发展的任务。如果认可融工是展开群众工作、进而向先锋队发展的必须路径,那么问题就是如何融工的问题,而不是不要融工、选择其他路线的问题。如果对这一个根本的原则问题都不认可,又谈什么要共同向先锋队发展的“左翼联合”呢?
4、其他路线思想的根源
如果进一步剖析其他路线思想产生的根源,背后反映的是一些同志对于党的真正基础必须建设在展开群众工作的支部上的原则的不理解,对于支部必须同时起到的“发展、教育党员”和“开展群众工作”的双重功能的不理解。有些同志的想法实际上是把党的组织工作和群众工作割裂开来,并妄想把自己拔高到党的“领导人”的地位,拔高到支部以上的地位,想不从事艰巨繁重的基层群众工作就能够天然地仅仅从事组织工作,只做统筹规划、写写文章,指挥别人去干基层群众工作。这样脱离基层群众工作的“指挥家”们不可能做出正确的规划,起到领导作用,因而不可能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这样的组织也无法真正开展起群众工作,从而使得小组能够往先锋队发展发展。
目前有些线上的小组,在线上搞组织,群众工作没开展起来先患了官僚病,叠层架屋搞组织架构,繁文缛节搞制度建设,自封的“上层”脱离群众工作,很容易形成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这样的组织在纯线上的建设过程中远离群众工作,也很难培养出真正的战斗力,一到了线下就要现形的。
另外一些同志,空谈先建党后做工人工作,执着于“党”的空架子,忽略了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在谈到群众工作时,嘴上说着“政治鼓动与经济鼓动同时进行”但是实际上又反复强调政治灌输不见经济鼓动;甚至关于什么是融工、该不该融工的基本问题还没有搞清楚,那不建立在融工基础上如何开展“鼓动工作”,我想前面中苏两党的历史经验他是一点没懂。
5、“精英”的融工路线与泛左翼的融工路线
实际上,向先锋队发展的线下融工小组的标准是有一定要求的。在到处都实名制、各种个人信息在互联网都公开透明的今天,线下融工小组必然要求能够具备较高的安全标准,要求一定的理论修养和线下鼓动能力,这一些光靠线上的松散联系和简单的组织生活也是很难培养出来的。
有一些小组把一般的线上宣传工作与线下的融工工作混淆起来,把要求标准较高的先进分子先聚集成融工小组去线下开展工作称为“精英路线”,是对于线下融工小组的安全和工作标准均极其无知。如果按照线上宣传的泛左翼的标准和要求去组建融工小组,看上去很容易上规模,但是不管是安全标准还是战斗力都会大打折扣,成功的概率是较低的。
6、关于组织建设的民主集中制
如果能够理解“支部”作为桥梁所沟通的党的秘密的组织工作和公开的群众工作的关系,就能够真正理解如何在秘密工作的条件下仍然坚持民主集中制,而不是鼓吹什么“委任制”。
党的工作是秘密的,所以“支部”的组织工作是秘密的,“支部”的党员身份是秘密的。但是“支部”要做群众工作,对于群众而言他们的社会身份是公开的(当然特殊情况要用化名和职业掩护,那他的化名名字和掩护职业是公开的),他做的群众工作对群众而言也是公开的,当然对于敌人可能是公开、半公开或地下的。如果理解清楚这一点,就不会蠢到像未明子那样搞绝对公开路线。按照地下党的经验,党内真实身份都未必互相公开,多数情况下都可以互相隐瞒,有些线上的同志认为互相公开身份就能取得绝对信任也是一种幼稚的想法。
在党内,尽管互相未必公开真实身份,但是大家有共同的工作基础,这就必然要求实行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的民主,是在做事情的时候关于为什么做、怎么做总是经过民主酝酿和充分讨论,确保在吸收每个人的观点的基础上形成集体意见,免除少数人专断而带来的片面性;民主集中制的集中,是一旦形成了集体的决策,就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按照这样的原则和方法,才能够保证每一件事情都能充分收集意见、充分讨论最终形成集体决策并确保执行。民主集中制首先是一套方法的原则,而不是跟“委任制”相提并论的人事规则。
但是,民主集中制必须具备的前提,是党确实是一个先锋队,是先进分子占多数的集体,在民主集中制下实际上是把先进分子的思想集中采纳从而形成正确的路线。如果一个集体中,先进分子不占多数,而且先进分子也没有能够在酝酿环节使得正确的路线能够得到多数人的拥护,那么民主集中制就变成泛民主化,导向的是整个集体不能采取正确的路线而被非先进分子拖累。我们前面提到的“泛左翼融工小组”就是反例,如果小组的进入标准很低,真正能够坚持开展融工的先进分子只占少数,那么按照民主投票的原则,在路线的决策上就只会不断降低标准去照顾大多数的条件,这样的后果将是陷入泥潭而无法真正迈开融工步伐的。事情都做不起来,就更不用说安全方面的漏洞了。
所谓的委任制,等于是上级几乎永远是上级,下级永远由上级委任,所有的决策权都交给那个自认为永远正确、永远当领导的的上级来定,这样的制度背离了民主集中制,只会越来越导向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导向少数“领导”的专断,而且这种制度是对于基层的不信任,把基层的创造力和自主性扼杀掉,不可能成长为一个具备长久生命力的组织。
党内实行了“民主集中制”,在群众组织中也应当实行民主集中制,这样才能够保证群众自主性发挥出来,才能真正有参与热情。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于党要实现对群众组织的领导,在实际的决策过程中党员会带动起先进分子在酝酿阶段发挥影响力,使得事情的决策向着党和先进分子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一味顺从群众的自发性。群众组织的“民主集中制”是在党的领导下的“民主集中制”。这样党的“民主集中制”加群众组织的“民主集中制”构成了整体的“民主集中制”,但不同层面的实际内涵是不同的。
民主集中制是一个组织力量的重要来源,是充分发挥所有成员战斗力的保证。没有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不可能发挥出先锋队路线的全部力量。
7、关于线上小组展开线下群众工作以及向融工路线靠拢,从而真正实现从小组阶段向先锋队发展的呼吁
总体来说,线上小组的发展壮大对于推动马列毛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对于加快左翼的组织与联合从而推动整体革命事业而言是好事。但是,我们必须认清楚线上工作的局限性,尤其是认清楚线上小组与群众工作的距离,认清楚线上小组目前阶段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尽快展开线下的群众工作,以及明确向融工路线靠拢的方向。只有在线下群众工作的实践中才能结束看似无休无止、分不出胜负的论争,走向统一的纲领、统一的路线,从而为各小组的融合,进而为先锋队的成立创造条件。本文在此提出关于线上小组展开线下群众工作以及向融工路线靠拢,从而真正实现从小组阶段向先锋队发展的呼吁,未来我们必将在革命事业中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