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February 23, 2024
在进行学生工作之前,我们要搞清楚学生在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对革命有什么作用、以及我们展开工作的方式和保证安全的措施等细节。
学生在社会关系上是不独立的,他们必须附属于一个阶级,这是由他们的家庭阶级地位决定的,并且学生还并不参与社会生产或只作为生产力再生产的一环,而他们也基本不可能破坏社会生产力的再生产。这也导致了学生的力量十分微弱,孱弱到特色对他们的斗争都爱搭不理,并且他们算是无偿地获得生活资料甚至可以按家庭条件获得额外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而这样的社会地位导致学生又大多有着小资乃至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如果社会矛盾不激烈、阶级固化不严重的话,学生本应是一个幸福的群体。
但事与愿违,竞争制度下的互相对比和朝五晚十的作息制度给学生带来了赶超无产阶级的精神和身体上的摧残和压迫,于是学生也忍不住开始了斗争,河南与周边省份的争取国庆的学生斗争就是一个显著的代表。

学生的斗争规模之浩大,使得暂时无法脱离学生身份的学生同志们心血来潮,纷纷把学生斗争作为自己的目标,希望带领受压迫的学生们实现‘‘全国山河遍地红’‘。而这也是学生工作中很大的一个矛盾点,就是学生在革命中的作用上的矛盾。
学生斗争虽然是学生群体力量的体现,也是争取学生权益的最高斗争形式,但如同上文所述,学生的斗争对动摇社会制度是无力的,而且学生斗争一般都是追求短期权益而非校内权力,这也导致斗争难以带来深远的革命意义,并且学生群体保持的时间短,干部班子很难持久,斗争的意义对大部分学生就像过往云烟、之后该散散该走走,过了几届后斗争的记忆就基本上被抹去了,不能保证校内力量的继承,以及学生斗争的自发性很强,发起和领导难度很大还有安全问题之类,会带来很大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压力以及工作时间。
所以把发起斗争作为学生工作的中心,是很不理想的。那么应该把什么作为工作中心呢?应该是――在学校建立能够长期招新和培养干部班子的组织的‘‘扎根’‘工作。
为什么是以扎根工作为中心呢?因为学生不只是校内斗争的力量,也是革命力量的资源,可以为革命提供干部和技术人员,在这一点上学生的革命意义是很明显的。而建立扎根组织,不仅会像矿工一样把潜在的革命干部挖掘出来,还能像吸铁石一样把原本散乱的革命干部给团结集中起来并进行培训,最终可以像大树的根一样将营养输送到革命组织中开展工作;同时校内成型的干部班子还能够更好地发动和领导学生斗争。功能更加全面且意义更为深远。

扎根工作我们具体可以怎么做,笔者以自身举个例:
笔者先是创立了qq左群并在学生的交流平台上进行宣传然后招揽成员,然后从中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同志形成了早期的干部集体,并在团结合作下建立了社团并以此招揽到了能够信得过、靠得住的新同志扩大了干部班子,并以开展集体学习和周会来加强了解、增进团结和促进学习,并安排了新同志加入学校的白色机构(如其他社团、学生会以及志愿者大队之类),而这些机构待到新同志由高一进入高二后就会让新同志成为组织高层,并在以后招新时继续招揽新同志培养干部,实现在学校的扎根。
扎根工作的重心不在各类机构,而是能够靠得住和干事的同志。是要以人为中心,,建立校内的干部组织,再去不断安营扎寨创建或渗入白色机构,并不断循环,最后就实现了学校的扎根。而最后这些进入社会的革命干部们就能以集体和合作的革命素养来开展工作、在革命组织的分配和介绍下参与融工等,并加强组织和革命的力量。这样在革命组织和校内组织的配合下,校内扎根会越来越广并越来越扎实、革命组织会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强大,最后就能发展凝聚成一股发起和领导革命的党。
校内工作一定要保证‘‘敏感信息不让学校看到,敏感信息不让无关成员看到,敏感信息不让还未确认的同志看到’‘的安全守则,且一定要万分注意组织学习的内容和对外宣传的内容。笔者就是因为敏感信息让还未确认的同志大量得知,最后在社团宣传时被学校所怀疑然后被揭了老底,社团也被学校取缔,不过由于特色对学生的态度十分不屑,笔者和其他组织干部也得以保住自身,并开展渗透白色机构的工作。其他的安全措施,就得让同志们互相传授和学习实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