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t.me/knellofcapitalismSeptember 09, 2023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之间的斗争。而由于斯大林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并没有成功而彻底地对资产阶级法权加以限制,以至于在社会主义的苏联出现了一批处在萌芽状态的党内新生资产阶级分子。 而正是由于这一点,苏联的资本主义复辟,虽是偶然的事件,却又是历史的必然。
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将谈谈苏联的党内资产阶级是如何在窃取政权后改变苏联的生产关系,从人民公仆变成骑在无产阶级头上的国家主人的。
首先,让我们再回忆一下列宁对阶级的定义: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数量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马列主义认为:国家所有制的性质,取决于国家政权的性质,无论哪个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以国家名义拥有的生产资料实际上都是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赫鲁晓夫一勃列日涅夫这些党内资产阶级篡夺苏联的党政大权,自上而下地推行一条全面复辟资本主义的修正主义路线,极大扩大了苏维埃中知识分子、干部的比重将人民的苏维埃窃夺为“精英”的苏维埃,进而改变了苏联的生产关系,改变了苏联国家政权的性质。原来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企业,虽然仍保留着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但是,由于党和国家政权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些企业生产的目的已不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而是为了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攫取高额利润。因此,苏联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就蜕变为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所有制,原来从属于全民所有制的集体所有制农庄和企业,则蜕变为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操纵下的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农场和企业。同时,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分配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变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
党内资产阶级的形成
在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党内资产阶级还处于形成萌芽状态,由于以斯大林为首的共产主义者在党内仍有地位,处于形成萌芽状态的党内资产阶级这一群体还并没有形成一个阶级。
然而,在修正主义者篡取了国家大权后,党内资产阶级终于作为一个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上文中,我们摘录了列宁对阶级的定义,现在我们结合党内资产阶级的所做所为,来详细论述这一点。
在苏联,由于一长制的推行,工人与干部之间的差别没有很好地加以限制,导致社会主义的苏联逐渐形成了工人和干部两类人的差别。这两个集团在苏联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党内资产阶级并不像一般资本家那样直接占有生产资料,而是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推行修正主义路线,把对生产资料的管理权变为垄断权、剥削权、压迫权,,实际上是把权力转化为资本。他们通过强化和扩大资产阶级法权,以合法和大量非法途径,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劳动,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它们在苏联社会的具体操作方式是,通过扩大党委、曾经的红色工程师/工头/专家在生产中的指导权力、生产奖金发放权力来倾轧刚刚经过战争洗礼而精神低落、损失惨重的工人群体,更不用说这个时候苏联的文艺阵线已经被类似左琴科、阿赫玛托娃这样的崇尚西欧资产阶级文学的作家趁虚而入了,它们对刚刚经历了惨痛战争的工人阶级的精神毒害是极其严重的。而逐渐将“大清洗”时代工人取得的成就消灭,恢复到大清洗之前的旧专家指导时期。
党内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
党内资产阶级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都是不参加生产劳动的。他们的工资收入,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从工人农民为社会提供的积累中获得的。他们都是工人农民养活的,但却不为工人农民谋利益。他们占有这一部分工人农民创造的社会财富,实际上就是对工人农民的剥削。只不过,他们通过按劳分配,取得工资形式的合法收入,形成修正主义的大官们的利益,形成党内资产阶级的利益,但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党内资产阶级的剥削活动,决不会到此为止。党内资产阶级,在他们当权的条件下,都在各种不同的程度上,参与决定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通过这种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他们不但利用特权,采取“合法”和种种非法的手段,掠夺工人农民为社会劳动而创造的收入,而且掠夺一部分工人农民为自己劳动而创造的收入。党内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数量也不同。
由此可见,由于党内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在苏联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党内资产阶级能够占有工人阶级的劳动。这就是党内资产阶级之所以是阶级的原因。
机会主义是历史潮流,共产主义是历史必然
从苏联变修,党内资产阶级的形成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党内资产阶级分子,一开始是作为先锋队伍,作为苏共党员,作为干部出现的。他们最初代表了无产阶级中的先进力量, 但是在后来,他们却成为复辟资本主义的旗手。
为什么,曾经的先锋队伍会变成今日的白色堡垒?
为什么,曾经的革命英雄会变成今日的新生贵族?
现在,我们来回答这一问题。
共产主义革命,是推翻几千年以来的私有制,重新建立并且是建立更高级的公有制的革命。
而每一次社会革命,都是以舆论准备为先导的。
资产阶级如此,无产阶级也是如此。
资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为了反对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企图,资产阶级一方面从武力方面对无产阶级进行镇压,国家和警察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使用宣传机器,从舆论上反对,麻醉无产阶级的斗争,所谓的“努力”理论,个人前途理论,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正如列宁同志在《大俄罗斯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中所指出的,沙皇、资本家及地主们千方百计将无产阶级变成如他们一般寡廉鲜耻的人。
在这一舆论战争中,资产阶级最为有力的武器,就是几千年以来私有制所形成的私有观念。可以说,共产主义和机会主义之间的斗争,就是“公”与“私”的斗争。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取得政权的初期,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舆论方面的战争并没有停止,这不但是因为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初期,资本主义在世界上的势力依然强大,更重要的是几千年来的私有制社会所造成的私有制观念还没有被彻底根除,它仍然留在世界上,并且随时都在产生着机会主义的土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一刻,绝不意味着旷日持久的阶级斗争走向结束,恰恰意味着残酷的阶级战争——即白热化的阶级斗争——刚刚拉开序幕。
为了消灭机会主义产生的最后土壤,最后消灭私有制,无产阶级就要不断有意识地向资本主义私有制观念在思想上,舆论上,以至于经济上发动毫不妥协的战争,为争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而不折不挠地同一切资本主义要素进行战争。
我们在上文中指出,在苏联,并没有很好地有意识地不断同资本主义私有制观念做思想上,舆论上,以至于经济上的斗争,尤其是思想上。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历史上的一种倾向往往掩盖着另一种倾向,而无产阶级的公有制倾向一旦没有向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倾向发起进攻,就会被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倾向掩盖。
在社会主义政权刚刚建立,无产阶级的公有制倾向,作为新生事物出现,在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倾向面前,是极为弱小的。不过,大,不可怕,大的要被小的推翻,小的要变大。这就是唯物辩证法。共产主义新生事物一定会取代旧事物,这是历史的规律,是历史的必然。
但是,作为旧事物的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倾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很强大的,它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盘踞在人们头脑中。机会主义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依然存在,并且将成为一种历史的潮流。
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阶级始终是存在的。阶级一消失,专政也就不需要了。没有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是不会消失的。
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阶级依然存在,但每个阶级都起了变化,它们相互间的关系也起了变化。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阶级斗争并不消失,只是采取了别的形式。
一一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依然存在,只是采取了更加隐蔽的方式。
在这时,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但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观念的鬼魂却仍然在社会主义社会游荡。
而只要无产阶级对这一鬼魂放松警惕,私有制观念的鬼魂就会附着在曾经的先锋队身上。曾经痛恨压迫者的人,就有可能变成新的压迫者。
那么,共产主义运动中有没有对私有制观念的鬼魂进攻的先例呢?
斯大林、叶若夫同志领导的大清洗运动仅仅从形式和事实上对苏联的新旧资产阶级发动了残酷的人民战争,但由于斯大林同志的妥协(因为大清洗中的工人造反运动导致了工业生产一定程度上的崩坏)和叶若夫同志对理论的一窍不通(战斗工人们往往以扭送“间谍”、“破坏犯”、“贪污犯”等等的非阶级斗争的理由把腐化的管理者消灭掉,而叶若夫同志也是以“外国间谍破坏”、“阴谋集团”这种相当拙劣的理由来处理一场场阶级斗争的,与斯大林同志提出的“没有坏的工人,只有坏的老板”口号配合得不是很好),而并未真正在观念上瓦解私有制;
而下文中,毛泽东同志发起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则是一次对私有制观念的有力进攻和成功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