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钟December 26, 2023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济战线(1)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济战线(2)
工人阶级必须牢牢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大权
同志们,现在我们来讲讲经济问题。
有些同志认为,经济问题是经济学家的事,和我们这群“大老粗”,“996”八竿子打不着。
不对!在人压迫人的社会里,老板和大官们当然不愿意让我们工人掌握经济,他们比谁都更清楚,工人一旦掌握经济,它们就将再也没有容身之处了。所以,它们为了麻痹,愚化工人,一方面,让他们的御用文人炮制出一个又一个谎言,什么“只有科班出身才能搞经济”,“工人群众是无知的”;另一方面,它们又大搞天才教育,将工人群众拒之知识门外。它们妄图通过这样的手段,永远地奴役工人。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工人阶级必须牢牢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大权,只有这样,工人阶级才能够彻底的保持自己的政治统治地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工人曾经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在资本主义复辟时期,工人失去了掌握经济的权力,而在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后,中国的工人将更坚决地掌握住社会主义经济大权。
社会主义经济是怎样的
那么,社会主义经济,具体应该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从社会主义经济的原则谈起。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社会主义社会是什么。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它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后,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
这个社会,既然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那么,它就不得不既有资本主义社会的残余,又有共产主义社会的萌芽。在这个社会,无产阶级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无产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必须打碎旧的上层建筑,并利用新的上层建筑,不断地革命经济基础,使其不断地向共产主义方向发展,进一步巩固上层建筑。
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发展并不是平衡的,有的地方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很大发展,但革命形势较差;有的地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薄弱,但革命形势较好……这种种原因导致社会主义革命并不会在世界各地同时爆发,而是在世界上的一些国家首先爆发。这些国家不仅要革命自己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而且要支援世界各地的革命运动,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可以在一个国家建立成功,但是,如果不能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自己就不能最后地得到解放。社会主义的彻底胜利,只有在全世界插上无产阶级的红旗后,才能真正实现。
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
为了巩固社会主义社会,并向共产主义过渡,无产阶级不仅要牢牢掌握上层建筑,而且要利用掌握的上层建筑不断对经济实行革命,使经济向共产主义方向发展,巩固社会主义政权。
这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政权,为着工人阶级的利益,为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服务的。
社会主义经济战线上两条路线的斗争
社会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在同资本主义社会的斗争中产生的,所以,社会主义经济,也是无产阶级在同资本主义经济的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政权的根本问题是道路问题。革命的胜利与否,在于能否取得政权,政权是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在于政权走的是不是社会主义路线。如果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这个政权走的是一条资本主义路线,那么,哪怕这个政权披上一层“社会主义”“红旗”当盔甲,也掩饰不了它实际上的资本主义性质,掩饰不了它实际上剥削无产阶级的性质。
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这两条路线的斗争,贯穿于社会主义直到共产主义的整个社会阶段,在经济战线上,这两条路线的斗争尤为激烈而隐蔽。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一些人受到旧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影响,认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应该按资本主义的方式发展。这种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就叫做资产阶级法权,而按资本主义的方式发展社会经济的路线,就是一条资本主义路线。而这些人中的许多,走资本主义路线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他们中有许多是真心想干社会主义的。但是,他们执行的是一条资本主义路线,这条路线最终会导致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实际上的资本主义国家,使无产阶级由社会主人重新沦为雇佣奴隶。
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一些资本家可能是慈善家,甚至将自己毕生资产送给慈善事业,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对无产阶级进行剥削。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而社会主义社会中执行资本主义路线的人,这些人中的许多,并不从这一过程中捞到好处,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让无产阶级被剥削。让无产阶级江山变成资本主义地狱。
走资本主义路线的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复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生产关系的发展,必然会导致新生的资产阶级的产生。这一资产阶级,又往往来自曾经的领导位置,他们同普通工人在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这一阶级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力,使无产阶级失去对生产资料管理的权力,实际上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他们通过自己的领导权力,使自己领得的那份社会财富远远高于普通工人的水平。他们这个集团能够占有无产阶级的劳动,他们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生的阶级,即党内资产阶级。
党内资产阶级,为了保住自己的阶级地位,一方面对走社会主义路线的同志反攻倒算,另一方面鼓动反动文人为资本主义路线辩护。正如马克思所言,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
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
那么,社会主义经济,到底是怎样的?它和资本主义经济到底有什么不同?凭什么说,社会主义经济是为着工人阶级的利益,为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服务的?
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由资本主义社会脱胎而来的,所以,为了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我们必须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说起。
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垄断了生产资料,而工人们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这使工人不得不到资本家开的企业中谋生。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切产品都是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的,无产者由于自己没有创造产品的方法,即没有生产资料,他们唯一能够在市场上出卖的,就是自己。
但是,自己的价格怎样确定呢?在资本家那里,工人的意义,就是工人可以为他干几个小时,或者为他制造几件产品。通过这种计时计量的方法,自己的价格就由工时等等可以计量的方式确定了。这种被计量的劳动过程,就被称为劳动力。
工人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被出卖。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谈谈商品的属性。
商品,因为它自身被在市场上出售,所以它才被叫做商品,正如农民种的瓜,如果农民不卖,自己吃了,那么瓜就不能被叫做商品。而商品之所以能卖出去,是因为它对买家来说有用,无论买家买它是为了生活需要,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买家的这样一种需要,就叫做使用价值。
在资本主义以前,在简单商品生产的条件下,整个交换过程表现为这样一个公式:商品(W)——货币(G)——商品(W)。“这一循环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是满足需要,总之,是使用价值。”
但是,商品是可以与其他商品,例如我们使用的货币,进行交换的。(货币,就其本质来讲,是特殊的商品。)也就是说,商品是可以换钱的。商品的这种特性,就叫做商品的价值。
让我们回到市场上被出卖的劳动力上,在这里,劳动力作为商品,也和其他的商品一样,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对我们来说都不陌生:老板雇工人,就是让工人为他生产产品,而具体的生产工作,例如生产螺丝等等,就叫做具体劳动。劳动力的价值,对我们来说,也不陌生,它就是我们工人的工资。劳动创造价值,抽象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这就是说,商品之所以有价值,之所以它可以拿去卖,而且卖得的钱比买原料的钱多,是因为工人们对原料进行了一番工作,把劳动价值加在原料里面了。所以,商品卖得的钱才能比买原料的钱多。并且就算是自然物、任何原料要把它当作商品来交换,也必然是凝聚了人类劳动的价值的,经过开采、种植、运输等环节的原料都凝聚着人类劳动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整个交换过程表现为这样一个公式:货币(G)—— 商品(W)——货币(G)。由于这一公式两端的 G 都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在质上是完全相等的,如果公式两端的 G 是等量的,则这一交换公式便将毫无意义。所以,G—W—G 这一公式,必然要表现为 G—W—G’的公式,必然要有一个价值增殖才有意义。
对于我们来说,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对于资产阶级来说,购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是因为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在他们的厂里(生产资料)劳动。这样,购买的劳动力就能够给资产阶级创造价值,这种价值远比劳动力本身所需要的价值高得多。正因为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远比劳动力本身所需要的价值高得多,所以,资产阶级才会去购买劳动力。而劳动力创造的价值比它本身所需要的价值高的部分,叫做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建立在剩余价值上的。
资本
资本主义制度,是依赖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才能过活的。而资本主义制度,正是通过资本压榨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的。
资本是什么?
资本是一种社会力量。
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
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就是说,资本并不等于厂房,机器。资本,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相互配合,这种关系就是社会生产关系。
资本表现为商品即交换价值,但并不是任何商品都是资本。
一些商品即一些交换价值的总和究竟是怎样成为资本的呢?
它成为资本,是由于它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力量,即作为一种属于社会一部分(资产阶级)的力量,借交换直接的、活的劳动力而保存下来并增殖起来。除劳动能力以外一无所有的阶级(无产阶级)的存在是资本的必要前提。
只是由于积累起来的、过去的、物化的劳动(过去生产的商品,包括机器,原料在内)支配直接的、活的劳动(无产阶级出卖的劳动),积累起来的劳动(生产出来的商品,其中属于生产资料的部分继续上述过程)才变为资本。
资本的实质并不在于积累起来的劳动是替活劳动充当进行新生产的手段。它的实质在于活劳动是替积累起来的劳动充当保存自己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手段。
这就是说,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资本发展的历史。资本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上的。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积累不断扩大与集中,生产过剩的产品;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工人的日益贫困。生产太多了,从工人身上剥削太多了,但正因为如此,正因为工人被剥削太重了,他们没钱去买生产出来的产品了。这样,产品造太多了,卖不出去,但工人却没钱买产品。资产阶级绝对不会把产品分给工人,因为他们不能从中获得利益,他们宁愿减产,让生产线停止生产,以使旧产品卖出。经过一次萧条后,资本主义便在这一萧条的基础上恢复,但又不可避免地向第二次萧条迈进。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制度和它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造成的。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是社会化的,它与封建生产方式不同,它使生产资料变成了只有大批人共同劳动才能使用的生产资料,使个体的劳动变成了千百人相互协作的集体劳动,使过去主要供个人消费的产品变成了供给整个社会消费的商品。这样,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就结合为一个互相依存,紧密联系的整体。可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并不归全体劳动者所有,而是被少数资本家所占有。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具体体现。正如恩格斯所说,这个矛盾,“已经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必然要表现为生产无限增长趋势同群众购买力相对萎缩的矛盾,而这一矛盾,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最直按的原因。马克思指出:以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人民大众的贫困和他们的受着限制的消费,但与此相反,资本主义生产的冲动,却是不顾一切地发展生产力,好象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的限制。在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中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具有“巨大的扩张力——气体的膨胀力和它根比简直是儿戏”。资本家为了追逐尽可能多的利润,就必然要增加积累和扩大生产;同时,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也迫使资本家不断地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因而,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但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使劳动群众所创造的价值的很大一部分化为利润落入资本家的腰包,“把群众的消费限制到需要忍饥挨饿这样一个最低水平,从而破坏了自己的国内市场。”“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这就使得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成为不可避免。
社会主义经济原则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而历史告诉我们,只有资本主义发展到它的没落阶段,即私有制历史的最后阶段,私有制的消灭,才成为可能。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社会要在全世界消灭资本。
社会主义社会要为共产主义社会做准备。
那么,社会主义不仅要求我们消灭本国的资本,而且要求我们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并且将革命推向全世界。
消灭本国的资本,是最容易做到的。无产阶级当然希望资产阶级可以自己和平地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无产阶级从来没有说,我们不会使用暴力。只要资产阶级胆敢反抗我们,我们就会用刺刀和炮弹对付它们。直到将它们彻底赶下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很轻松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然而,无产阶级在将资本主义政权推翻,消灭了本国的资本后,应该怎么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的经济到底应该是怎样的?怎样才能让社会主义经济为工人阶级的利益服务?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资本主义残余
社会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脱胎而来的,它处处带有旧社会的残余。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第一件事,就是消灭资本。无产阶级破坏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关系,并且将生产资料等等收归全体无产者所有了。
但是,无产阶级虽然取得了政权,但并不能因此一步跨入共产主义社会。
这是因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生产力的大发展,又必须以上层建筑的变革即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前提。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还要经过很多年的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下;在逐步消灭资产阶级法权的过程中,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并在全世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也就是说,无产阶级虽然取得了政权,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还不能满足实现共产主义的需要,所以,无产阶级还不一步跨入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处处都残留着资本主义的痕迹。在经济方面,这一痕迹就表现在社会的生产与流通这两个方面上。
社会主义生产方面的资本主义残余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社会主义社会从一开始就消灭了本国的资本。但是,社会主义社会并不能从一开始就消灭商品。
“什么是商品?这是一个或多或少互相分离的私人生产者的社会中所生产的产品,就是说,首先是私人产品。”
为什么说,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社会产品还具有私人性,仍然是商品呢?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并不能一下子打破企业之间的隔阂,并不能一下子打破工人和农民之间的隔阂,并不能一下子打破不同生产部类之间的隔阂。
例如,在曾经中国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它所生产的产品,还不是归全社会的劳动者公有的。一个集体企业的劳动者共同拥有自己集体的私有财产,虽然它已经不再是私人的财产了。而且,这种集体企业的盈亏与劳动力分配,主要是这一集体企业的成员负责承担。从这个意义上讲,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产品和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都还带有私人产品和私人劳动的传统或痕迹。
对于中国曾经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它所生产的产品,虽然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所有,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力是在全社会范围内组织起来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耗费多少和收入多少,也关系着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但是,各个国营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上仍保持着相对独立性,它们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国营企业的这种相对独立性,不是技术性的,而是一种经济关系,表明国营企业之间还存在“你我界限”。这里,虽然没有不同的所有者,但仍然要象不同所有者那样来建立它们在系或相互关系,而跟未来的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社会生产力还没有高度发展,社会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的时侯,如果取消了国营企业在生产、经营上的相对独立性,那就不利于它们各自独立地向社会负责,不利于更好地调动它们在生产、经营上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从而也就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国营企业既然还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那末,它们的产品和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也就不能不带有某些私人性的传统或痕迹。
社会主义的劳动产品,一方面,不同程度地具有直接社会性(属于社会的,为社会需要生产的),另一方面,又不同程度地带有私人性的传统或痕迹。这就是社会主义产品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和矛盾的特殊性。在社会主义产品的这种二重性中,直接社会性处于矛盾的主导方面,这是社会主义产品同共产主义产品相通的地方;私人性则体现着旧社会的传统或痕迹,表明它和私有经济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社会主义社会,各个生产单位既然相互独立,产品既然还带有私人产品的传统或痕迹,那末,一方要取得另一方的产品,就不能采取无偿的由社会直接分配的方式,而只能通过产品转化为商品,实行等价交换来解决。因此,社会主义国家还必须实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制度。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产品既已开始具有直接的社会性,同时又仍有一定的私人性,还是商品。这种情况就一定会反映到生产过程中来,使社会主义生产过程同时是商品生产过程,所以作为商品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就依然存在。这就是:一方面,它是劳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者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作为抽象劳动,还创造出新的价值。
无论在哪个社会,劳动过程,从它的各环节来看,无非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运用各种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而生产出各种预期的产品的过程,是创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但是,任何劳动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进行的。因此,任何劳动过程就不仅反映着人和自然界的关系,而且也必然反映着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这一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过程就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过程有很大区别。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越发展,工人阶级受剥削越重,生活得越苦。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劳动过程已经具有直接社会劳动的因素。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越发展,工人工作越轻松,而且生活得越好,越有精力去为人类未来的事业而斗争。
资本家开工厂,是为了通过价值增殖过程剥削工人,攫取利润。价值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主导方面,体现着资本主义生产中最本质的关系。马克思指出:“资本的目的不是满足需要,而是生产利润”“资本及其自行增殖,表现为生产的起点和终点,表现为生产的动机和目的”。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社会生产必须为保证满足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需要服务。人民的需要,不论是他们的共同的需要或个人的需要,长远的需要或当前的需要,都必须凭借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产品)才能得到满足。因此,有计划地为满足劳动人民各种需要而进行的创造使用价值(产品)的劳动过程,是社会主义生产的主导方面,体现着社会主义生产的客观目的和社会主义生产中最本质的关系。价值创造过程从属于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核算劳动耗费,计算盈亏,是完全必要的。但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决不能以产值大小和赢利多少为转移,而应以全体劳动人民的需要为依据。凡是劳动人民迫切需要的,就要尽最大的努力去扩大生产,那怕是暂时亏本的也要生产。相反,凡是劳动人民不那么迫切需要的,即使产值大,赢利高,也不应任意扩大生产。社会主义企业之所以要核算劳动耗费,计算盈亏,是为了减少生产耗费,使它不仅能从价值上得到补偿,而且能提供日益增多的社会基金,以便高速度地发展生产,增加社会产品的供应。归根到底,劳动过程中包含了价值创造过程,它的目的是创造日益增多的社会财富,但和资本主义不同的是,它创造社会财富以满足全体劳动人民的需要。十月革命胜利以前,列宁就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劳动所创造的财富为全体劳动者而不是为一小撮富人造福。”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不能可做到全部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所有,而且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本身也还带有私有制的某些传统或痕迹。这样,一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使社会产品开始具有直接社会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还不完全成熟,使社会产品仍然具有一定的私人性,还要转化为商品。产品具有直接社会性,同时它又是商品这一独特现象就这样发生了。它的特点是:第一,它主要体现工农两大劳动阶级之间相互交换活动的关系;第二,它主要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计划指导下、直接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进行的:第三,同资本主义社会比较,商品的范围已大为缩小,劳动力已不是商品,土地、矿藏等天然资源也不是商品;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相互之间的商品交换,是同一所有制范围内的交换,同历来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商品交换比较,也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
但是,只要存在商品和商品生产,作为商品生产所固有的一般特征也就仍然存在。这些特征主要是:第一,作为商品,就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并且不可避免地存在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尽管生产商品的劳动基本上是国家计划指导下的集体劳动,具有直接社会劳动的性质,但是也还存在私人劳动的传统或痕迹。第二,作为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就要起作用。商品的价值仍然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生产商品的不同社会主义企业,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就能获得较多的收入;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就只能获得较少的收入,甚至亏损。第三,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仍然存在。商品的价值就要用货币来表现,即表现为价格。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仍然会有背离。由于不同商品的价格和价值的背离情况不同,有的商品价格高于价值,有的大体相当于价值,有的则低于价值,这样就会进一步使不同商品的生产者耗费等量劳动而获得不等量的收入。以上这些情况表明,只要产品作为商品,社会生产采取商品生产的形式,那末,商品生产所固有的表面上平等事实上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就依然存在。
正由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还同商品制度联系在一起,这就给利润挂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经济条件。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如果不对商品制度加以限制,听任利润挂帅泛滥,就会最终改变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瓦解社会主义经济。在苏联,它的生产目的已经根本改变了。追逐利润已成了苏联官僚垄断资产阶级的生产目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已经取代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苏修叛徒集团为了掩盖他们复辟资本主义的本质,故意把社会主义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混为一谈,说成“都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并且把价值增殖作为主导方面突出地加以宣扬,他们说什么“企业财务活动的最重要的总结性指标是利润和赢利率”,并且号召“为争取提高利润而斗争”。但是这样一来,他们拚命掠夺苏联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反动面目也就暴露了。
社会主义流通方面的资本主义残余
在社会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需要经过流通过程,才能从实物形式上(换得产品)和价值形式上(换得货币)得到补偿。否则,再生产就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因此,我们在对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进行初步分析之后,接着就来分析一下社会主义的流通过程。
社会主义流通过程仍然是商品交换的过程。商品交换是孵化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重要温床。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新资产阶级的产生,党内走资派复辟资本主义的活动,都同商品交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社会主义商品交换的最终目的,似乎同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的交换是一样的,是满足需要,是使用价值。但是,它同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的交换还是有质的区别。简单商品生产,是建立在个体所有制基础上的。一般说来,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因而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只能听任价值规律的调节,两极分化特别激烈。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是建立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因而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出现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能够在全国范围调节商品生产和交换;而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则已经受到很大限制,一般说来,不会出现象个体所有制条件下那样的两极分化。此外,所满足的需要也不一样:简单商品生产,满足的是生产者个人自身的需要;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满足的是社会的需要。全社会的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共同生产、共同消费,每个社会成员都是社会产品的主人。到了那个阶段,社会劳动的交换过程,既不是为买而卖,也不是为卖而买;W— G—W 和 G—W—G′这两个公式都将退出历史的舞台;产品不再转化为商品,从而也不再表现为价值。社会从它自己的需要出发,进行着直接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过程。
在社会主义社会,还没有达到全社会占有一切生产资料的地步,还存在两种公有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截取企业生产过程的个片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货币资金循环 G—W—G′的形式,但是,即使在这一片断循环中所实现的一个增加了的价值额,也不是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而给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而是劳动者作为社会主人为社会创造的新价值——社会纯收入。这个新价值仍然是为了满足劳动者的需要,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使用价值的生产。因此,从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来考察,社会生产本质上是 W—G—W 的生产。在社会主义社会,G—W—G′只是整个资金循环的一个片断,而且它的存在也不是孤立的,是从属于 W—G—W 的。因此,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交换,也可以说是扩大了的、更高阶段上的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的交换,它们的共同点是为了满足需要,为了使用价值,都是 W—G—W,都是为买而卖。只不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种通过商品交换满足需要,不是为了一家一户,而是为了千家万户,即为了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罢了。 但是,“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社会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而来的,只要它仍然存在商品流通即 W—G—W,就会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以实现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商品交换即 W—G—W,还会向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的G—W—G′转化,使 W—G—W 这一循环,从属于 G—W—G′的循环,从而使货币变成资本。这是因为,无论是那一种商品交换,都是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必要劳动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在这里,价值作为资产阶级法权的体现者就显示出来了。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就会出现“价值追逐狂”,从而根本否定社会主义生产和交换的目的是使用价值。在社会主义商品交换过程中出现的利润挂帅、投机倒把等类现象,实际上在实现着 W—G—W 向 G—W—G′的转化过程,使后者具有独立的意义。一旦完成这个转化,劳动力就重新沦为商品,货币就重新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就复辟了。苏修叛徒集团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复辟资本主义之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交换关系中的资产阶级法权
商品交换的规律是等价交换。马克思说:“商品交换就其纯粹形态来说是等价物的交换”。这就是说,商品在原则上是按照它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即价值量来进行交换的。这从表面上看来,好象很平等,但实际上却是不平等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正是依据等价交换的原则,购买工人的劳动力,从而榨取了工人的无偿劳动。在资本家和小生产者之间,生产条件是不同的;拥有雄厚资本和现代化技术装备的资本主义企业,生产同一商品所耗费的劳动要比小生产者所耗费的少得多,然而商品的交换只能按照同一社会必要劳动量作为尺度来进行,这就必然要产生收入上的不平等;产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样的两极分化。十分明显,等价交换中的平等权利,是一种资产阶级法权,实际上包含着不平等,它对资产阶级有利,而对劳动者不利;对大资产阶级有利,而对小资产阶级不利。
在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并不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就这点来说,资产阶级法权已不再被社会承认了。但是,一般的产品仍是作为商品来交换的。尽管各生产单位的生产条件不同,生产同样产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不同,但在原则上仍须遵照同一社会必要劳动量来交换。例如,表现在商品收购上,商业部门对于生产同样产品的各个单位,决不能因为这些生产单位的生产条件各不相同,而可以有不同的收购价格,而只能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价格进行收购。这就是说,在商品收购中,国家只承认生产某一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而不承认各个生产单位实际耗费的不同的劳动时间,这对落后企业起鞭策前进的作用,但又会给不同生产条件的单位带来不同等的收入。
商品交换要以货币为媒介。进入交换的商品的价值,还要表现为价格。由于商品供求矛盾的存在,等价交换原则“只存在于平均数中,并不是存在于每个个别场合”。在每一次商品交换中,做到等价,做到价格同价值的完全一致,这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能的。商品的价格会同它的价值发生背离,价值量相等的各种商品,会在市场上按照不同的价格出售,这是商品交换中资产阶级法权的又一表现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在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条件下,等价交换的趋势,只能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通过价格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的不断的背离表现出来。在社会主义社会,集市贸易上交换的商品也会出现价格或高或低的波动现象。在计划市场上,商品价格不是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地形成,而是由国家机关有计划地规定的。但是计划规定的各类商品的价格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背离价值的现象。那些价格高于价值的商品的生产单位,经过交换就能获得较多的收入;反之,就只能获得较少的收入,从而带来事实上的不平等。
在社会主义交换中,存在着资产阶级法权,是不可避免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无产阶级的利益,还要利用它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但是,商品交换中的资产阶级法权,也是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土壤。
从人类历史上看,商人阶级“根本不参与生产,但完全夺取了生产的领导权并在经济上使生产者服从自己,它成了每两个生产者之间的不可缺少的中间人,并对他们两者进行剥削。”随着这个真正的社会寄生阶级的形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制度就最终形成了。后来的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也是经过流通领域的孵化从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中产生出来的。这种历史现象值得注意,它告诉我们,只要实行商品交换制度,就存在着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土壤。
只要商品交换制度还存在,就有滋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土壤。因此,在交换领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还将长期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