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鸿December 26, 2023

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实践论》写于一九三七年七、八月,当时正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抗日战争刚刚开始的转变时期。


《实践论》是中国共产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经验总结。从一九二一年党成立以来 ,共产党经历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党内先后出现过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的三次“左” 倾机会主义路线、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路线和罗章龙右倾路线。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是十分激烈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曾经给革命事业带来严重的危害,其中,特别是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从一九三一年一月至一 三五年一月在党内统治达四年之久,使中国革命遭受到极 严重的挫折。一九三五年一月,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义,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统治,确立了毛主席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使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列主义的正确轨道上。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但是,由于当时红军还在长征途中,遵义会议只能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来不及对“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全面的彻底的清算。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有能力和有必要立即进行这一清算。毛主席于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写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写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伟大著作,系统清算了王明一伙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后在哲学方面写一篇的著作系统的清算了“左”右倾思想在党内思想上的错误路线。

《实践论》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全面地阐明了实践和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等认识论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人们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阐述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实践是认识但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和承认不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一切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论的根本标志。


二、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飞跃-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阐述认识过程的辩证法。人的整个认识过程就是在实践 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即由实践到认识、物质到精神,又由认识到实践、精神到物质。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才能够完成。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揭露了“左”右倾机会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源。


三、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个问题的中心是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着重说明了真理是客观的,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真理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毛主席从人们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深刻地分析了 “左”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以后,概括指出“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思想根源在于:“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着重强调:“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些错误思想。”为了反对这些错误思想,毛主席进一步阐明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真理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问题。从根本上 讲,人们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通过 实践而发展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无 限深化的过程。


四、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这个问题是要着重说明,我们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的改造主观世界。


无产阶级追求真理,认识世界,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 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毛主席明确地指出了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精辟地论述了改造客观世界同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所谓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谓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一句话,就是改造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