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争公社December 31, 2023

革命工作中具体个人的评价标准
\======================================
一、图像简述
\======================================
1、认识水平:或者说理论水平,即对个人在纯认识层面的评判因素,即其表达出的各种是否是马列毛主义的,其是否拥有较为完善的马列毛主义知识储备。
2、主观能动性:或者说积极性,能直接推动个人真正投身到事业当中进行具体的实践的,就是主观能动性,是衡量个人能否真正从空想转入实践的评判因素。
3、投入精力:即纯实践层面的评判因素,很好理解,就是指的是为具体革命事业做了多少工作和牺牲。
4、阶级情感:或者说阶级立场,即通过实践(直接或间接)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中积攒的情绪,阶级情感往革命事业更深一层次地发展下去,就会形成解放全人类的理想信念。
5、工作能力:是在长期认识与实践的循环中锻炼出来的个人特征。工作能力不够好的话,要么知道怎么做但是由于经验不足,经常做出来效果不理想;要么就是缺乏理性总结,陷入经验主义怪圈,容易发挥不稳定导致经常性地犯错误。因此工作能力是达成知行合一、把工作做好的关键,但在衡量革命个人时却并不占主要,甚至很次要,因为能力可以慢慢培养,我们现在缺的是人。
\======================================
二、这张图是怎么产生的?
\======================================
这图是笔者在发展同志时所做的总结。因为笔者在发展同志时常常找不到一个后续的发展重点,比如说某位同学理论基础不错,也能积极参与到宣传马列毛的各种活动当中,那么为了更加全面地培养他,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呢?一开始觉得很简单啊,不就是继续深化他的理论,看看他缺马列毛体系中哪一块理论储备,然后给他狠狠灌输吗;再一个就是继续引导他多做点事情,逐渐往组织性上面去走,早日纳入组织。

常常和待发展分子政治谈话
但是这就够了吗?有没有其他的方向呢?引导他做更多工作,增加他的实践投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做工作需要占用他的空闲时间,高强度的义务劳动没有一个很高的积极性的话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提升他的积极性也是一个方向。好了,到了这里就感觉没那么简单了,既然如此,还有没有其他没有想到的方面?真的想得够全面了吗?肯定是不够全面的,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内容等扩充。
他的阶级立场很牢固了吗?将来随着学习的理论越来越多,能否抵挡得住西马或是其他超阶级观念的诱惑?如果他走到了西马的泥坑里,那我们真是罪孽深重了!因此巩固他的无产阶级立场也是很重要的一块内容,最好是能够树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那就真是任何牛鬼蛇神来了都无法撼动。除此之外,工作能力算不算呢?在交代他做志愿劳动时,我都是很粗暴地给他说要做这个做那个,做得好就过了,做得不好就由我们托底,一个学期下来感觉他的能力并无太大长进。如果我能早点意识到工作能力这个培养方向,在交代他做的事情时顺带给他说一些要点和个人心得,那情况估计会大不一样了。
还有没有呢?理论水平、积极性、阶级立场和工作能力这些似乎都可以算是个人特征,我们的目的是全方面地发展某个同志,那么个人特征这个思考方向就应该是正确的。那似乎还可以思考一下性格,但是有些同志虽然日常生活中大大咧咧,做起秘密工作来却毫不含糊,思维缜密;有些同志虽然经常怒骂资本家,看起来易怒,但是在给经常口出狂言的小白做工作时却能循循善诱。因此性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它对具体工作的影响好坏都有,对个人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包括上述提到的五个方面。再就是体质、精神状况这类因素就更为边缘,而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否严肃认真,这个感觉更像是认识层面下的子问题,即并没有把革命事业看得非常重要,或者认为某项具体的工作对革命不重要。
想到这里,笔者顿时感觉自己有了一些思考成果,分为5个标准:认识水平、积极性、工作能力、实践投入、阶级立场。而这些标准之下还能再分,如对工作的认识就属于认识水平下的;有了思考方向,从个人特征出发,目的是全面培养一个马列毛主义者。但是这个总结依旧感觉不够系统,为什么一定是这5个而不是其他的?而认识与实践可以算作是马列毛主义在个人层面上的主要理论(宇宙层面:物质和意识;社会层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如果能够从这个角度出发归纳评价标准,我们便有了理论支撑,我们的思考就不会成为无根之木,从认识和实践出发记忆这5个标准也更符合人的思维习惯,由此便有了这张图。
当然,这多少有点先射箭再画靶的意味,可能会有考虑不周到的地方,希望同志们多多包涵,提出改进意见。
\======================================
三、该标准的使用原则
\======================================
1、根据具体评判的对象决定哪个因素的考察占主要地位。
例如对于笔者接触的这部分学生群体,阶级立场更重要。如果一个同学的阶级立场不牢固,那么他所能够达到的高度十分有限,最好的情况就是成为一个外围的支持者,而不能投入到具体的组织斗争中。其次是积极性、投入精力,因为笔者负责的学生特点是对理论认识比较感兴趣,大部分学生都能听得进理论的东西,有了阶级立场和积极性,理论的东西很好补。而其他地区的学生或产业工人等其他群体则很大可能会不同,比如说工人本身就有很强的阶级情感,那么工作积极性和实际投入精力就可能会更关键。
2、根据具体评判的对象拓展图中几点的具体内容,以便对发展对象查漏补缺。
对于学生来说,理论水平可以具体为:马列毛主义理解程度、对本国性质的认识、对革命任务的认识、民主集中制、地下工作原则、工作方法等,前三点是概念上的认识,后三点是行为上的认识,对于小白来说会优先培养前三点认识。比如说,有些同学只是对本国性质有个模糊的不好的印象,感觉在搞资本主义,但是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定义并不明晰,由此就需要先为其补马列毛主义中的一些经济学和帝国主义的课,帮助其明确本国资本主义性质,再进一步明确帝国主义性质。
对于阶级立场来说可以分几个层次:朴素的阶级共情→站在无产阶级立场思考分析问题→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只有形成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同志才能进入到核心组织工作,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却是很少有的,而幸运的是理想信念在某一范围内也是可以培养的,有些同学只是对共产主义不够了解,想做事情却无从下手,引导其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并带其打工等实践过后就有机会培养出来。具体可为其分为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两种,间接实践就是说,通过叙说一些亲身经历或者社会案例,让他认识到社会现状,加深阶级情感;然后再带其去打工帮助其直接认识无产阶级,如果不通过间接实践帮其补充感性材料巩固阶级情感的话,直接打工可能会对其起反效果,让他望而却步:“还好我不是无产阶级要这么辛苦……”

学生参观工厂,而不是参与生产活动
3、人各不同,灵活运用。
评判培养对象是否优秀不能光看之前定下的主要的东西,比如笔者会把发展对象分为四个层次:小白,积极参加我们的宣传活动,但是理论认识不深;积极分子,有一定认识水平,有一定阶级立场和积极性,能协助我们开展活动;准核心层,认识水平基本充分,有理想信念,积极参与组织工作;核心层,认识水平很高,有坚定理想信念,有工作积极性并投入了大量工作,原因不断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以求更大的贡献。有同学虽然认识水平不深,但是有很强的理想信念和工作积极性,虽然有短板和积极分子的标准差距较大,但是综合来看是潜力很大的,这时就需要把其划入积极分子甚至准核心层重视起来,帮助其补充理论知识等各方面短板,快速培养起来。
\======================================
四、认识与实践的相关理论概述
\======================================
此为简述总结,最好还是先看过原文《实践论》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实践论》中认识与实践的过程:实践→获得感性认识→总结出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大体符合预期则结束,否则要重新循环。
重点原文:
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社会的人们投身于变革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实践中(不论是关于变革某一自然过程的实践,或变革某一社会过程的实践),由于客观过程的反映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得人们的认识由感性的推移到了理性的,造成了大体上相应于该客观过程的法则性的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然后再应用这种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于该同一客观过程的实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即将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该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那末,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
——《实践论》
2、对个人实践的分类
- 直接实践,获得直接感性经验材料:社会实践,即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
优点是印象深刻、具体、局部的全面;缺点是个人精力有限,该经验不够广泛。
- 间接实践,获得间接的感性经验材料:书本上获取的知识,网络上获取的事例,他人叙述等
缺点是该经验不够具体,非常易忘;优点是来源广泛。
重点原文: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
——《实践论》
3、《实践论》中对认识的分类
- 感性认识:碎片化、深刻、不稳定易忘……
- 理性认识:需要消耗时间精力讲感性认识整合起来
重点原文: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也就是延安这些各别的事物作用于考察团先生们的感官,引起了他们的感觉,在他们的脑子中生起了许多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间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实践论》